• 化整為零
    化整為零
    03-11
    化整為零,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huà zhěng wéi líng,出自郭沫若《洪波曲》。意思是把一個整體分成許多零散的部分。在句子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軍事方面。[1]
  • 深山老林
    深山老林
    03-11
    深山老林,漢語成語,拼音是shēn shān lǎo lín,意思是與山外、林外距離遠的、人跡罕至的山嶺、森林。出自《莽原語絲》。[4]
  • 小興安嶺
    小興安嶺
    03-11
    小興安嶺,亞洲東北部興安嶺山系西北-東南走向山脈之一,包括東北地區(qū)東北部的低山丘陵山地,是松花江以北的山地總稱。位于中國黑龍江省伊春市烏伊嶺區(qū)中北部和嘉蔭縣的西南部交界處。西與大興安嶺對峙,又稱“東興安嶺”,亦名“布倫山”。山脈西北接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東南到松花江畔張廣才嶺北端,黑龍江與松花江的分水嶺。南北長約450公里(一說500公里),東西寬約210公里,面積77725平方公里。小興安嶺北部多臺地、寬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勢和緩;南部屬低山,山勢較陡。最高峰為平頂山,海拔1429米。小興安嶺地區(qū),
  • 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
    03-11
    三江平原,又稱三江低地,即東北平原東北部,中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qū),在三江盆地的西南部。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龍江、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三條大江浩浩蕩蕩,匯流、沖積而成了這塊低平的沃土。被譽為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
  • 中國人民解放軍1985式軍服
    中國人民解放軍1985式軍服
    03-11
    早在1980年3月20日,中央軍委擴大會就明確提出,要恢復軍銜制。為了配合軍銜制的實施,從1981年開始,我軍便著手新一輪軍服改革工作。由于這次改革的軍服準備在恢復軍銜制的同時裝備,因此從一開始就叫“軍銜服裝”。1984年1月,中央軍委批準了改革方案,正式定型生產(chǎn)。到1984年底,恢復軍銜制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jīng)初步完成。中央軍委曾考慮在1985年恢復軍銜制,后因部隊需要精簡整編(即著名的“百萬大裁軍”),為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各項工作都必須調(diào)整。因此恢復軍銜制的計劃推遲至1988年進行,而原計劃的換裝照常進
  • 1984年
    1984年
    03-11
    公元1984年,公歷閏年,共366天,53周。農(nóng)歷甲子年(鼠年),閏十月,共384天。農(nóng)歷起止時間為1984年2月2日~1985年2月19日。
  • 軍種胸標
    軍種胸標
    03-11
    軍種胸標是佩戴軍裝上用于區(qū)別軍種的裝飾標識。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軍裝上都有佩戴軍種胸標的習慣。世界各國的軍種胸標都或多或少都與本國的軍事歷史或光榮傳統(tǒng)有一定的關系。我國的軍種胸標第一次出現(xiàn)在97式軍服中,當時全軍絕大部分由于沒有裝備97式軍服,佩戴軍種胸標并未普及。2007年8月1日,全軍換發(fā)07式軍服。07式軍服在97式軍服的基礎上再次佩戴新式軍種胸標,而且增加軍委,第二炮兵等胸標加以識別。軍人除了在著常服大衣時不佩戴,其他服裝都要佩戴軍種胸標。2015年末,伴隨著軍隊和國防改革大幕開啟,全軍換發(fā)“15式
  • 臂章
    臂章
    03-11
    臂章(shoulderpatch)是警察、軍人及個別職業(yè)等佩帶在外衣衣袖上臂部位,表示身份、勤務等信息的標志。一般佩帶在左臂,形狀有盾形、長方形、菱形等,一般為電腦刺繡制品。套在袖子上的長方形臂章亦稱袖章或袖標。中國人民解放軍07式軍服以臂章為識別軍種的重要標志。
  • 鄭律成
    鄭律成
    03-11
    鄭律成(1914年8月13日~1976年12月7日),男,原名鄭富恩,1914年8月13日出生于朝鮮(現(xiàn)韓國)全羅南道光州。鄭律成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繼聶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優(yōu)秀作曲家、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音樂事業(yè)的開拓者,被譽為“軍歌之父”。1933年春來到中國,在南京、上海等地從事抗日活動。全國抗戰(zhàn)爆發(fā)后,先后進入陜北公學和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1938年8月被分配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任音樂指導。[9]1939年創(chuàng)作《延安頌》一舉成名,并于1939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期創(chuàng)作的《八路軍進行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
    03-11
    旗面上半部保持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基本樣式,正紅色旗面,上有金黃色五角星和“八一”字樣;下半部為草綠色旗面,象征祖國美麗、富饒的綠色大地。
  • 連坐法
    連坐法
    03-11
    衛(wèi)鞅(即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tǒng)治,頒布連坐法。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衛(wèi)鞅一派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于親,民人不能相為隱”。就是說,最親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檢舉揭發(fā),使得任何“惡”“非”都不能隱匿。只有這樣,“其勢難匿者,雖跖不為非焉”(《商君書·禁使篇》)。
  • 王蔭武
    王蔭武
    03-11
    王蔭武,1933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刁翎地區(qū),伐木工人王蔭武在三家子組織起抗日武裝――救世軍。王蔭武接受共產(chǎn)黨領導,多次配合抗聯(lián)四、五、八、九軍打擊日偽軍,有很多戰(zhàn)績。
  • 和龍
    和龍
    03-11
    和龍市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8°22′42〃~129°24′17〃,北緯41°59′44〃~42°57′15〃。市境南北長約100公里,東西寬約70公里,呈不規(guī)則柞葉狀,總面積5068.62平方公里,境內(nèi)國境線長164.5公里,設有南坪、古城里兩個對朝國家級陸路口岸[6]。和龍市素有"歌舞之鄉(xiāng)"、"金達萊故鄉(xiāng)"的美譽。1883年,清朝政府與朝鮮王朝簽訂《吉林朝鮮商民貿(mào)易地方章程》,“和龍峪”一名始見于《章程》中,“和龍”滿語之意為“山谷”。和龍市處于東北亞經(jīng)濟圈的腹地,
  • 民族英雄
    民族英雄
    03-11
    民族英雄,是指維護國家領土、領海、領空主權完整,保障國家安全,維護人民利益及民族尊嚴,在歷次反侵略戰(zhàn)爭中,獻出寶貴生命和作出杰出貢獻的仁人志士。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有:衛(wèi)青、霍去病、岳飛、文天祥、于謙、戚繼光、鄭成功、林則徐、鄧世昌、王銘章、張自忠等。
  • 朱子修
    朱子修
    03-11
    朱子修,男,漢族,(1915-1995.4.11),享年80歲,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西營鄉(xiāng)(現(xiàn)合并至大王鎮(zhèn))高安莊人,優(yōu)秀中國共產(chǎn)黨員,革命家。
  • 鳳城
    鳳城
    03-11
    鳳城市,古稱鳳凰城,隸屬于遼寧省丹東市。位于遼東半島東部,地近黃海北岸,為省轄縣級市。鳳城市北鄰本溪滿族自治縣,南與丹東市振安區(qū)和東港市接壤,東靠寬甸滿族自治縣。鳳城市境內(nèi)有沈丹鐵路、鳳上鐵路、沈丹高速公路等交通路線貫穿。鳳城市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qū)鳳凰山、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大梨樹村、東湯圣泉度假村溫泉、玉龍湖景區(qū)等旅游景點。截至2019年末,鳳城市戶籍總人口為58萬人,共有滿、漢、蒙、回、朝等24個民族,滿族人口占75.1%。鳳城市市轄3個街道、18個鎮(zhèn),其中包括201個
  • 永吉縣
    永吉縣
    03-11
    永吉縣隸屬于吉林省吉林市,位于東經(jīng)125°48′9″~126°40′1″、北緯43°18′7″~43°35′00″之間。永吉縣地處吉林省中東部,松嫩平原向長白山過渡地帶,東、北靠吉林市,西連長春市雙陽區(qū),南接磐石市、樺甸市,全境納入“長吉圖開發(fā)開放先導區(qū)”核心腹地和長吉一體化重點發(fā)展區(qū)域。?2011年末,永吉縣轄7鎮(zhèn)、2鄉(xiāng)、2個開發(fā)區(qū)。2020年,永吉縣總人口42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30萬人。有漢、滿、朝、回等22個民族,漢族占總人口的80%。2019年,永吉縣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完成92.6億元,增長1.8%。
  • 民族矛盾
    民族矛盾
    03-11
    民族矛盾就是一個民族和另一個民族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存在的民族矛盾,其性質(zhì)一般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當然,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發(fā)展為對抗性矛盾。
  • 陳翰章
    陳翰章
    03-11
    陳翰章(1913~1940),吉林敦化人,滿族。1927年入敦化敖東中學讀書,學生自治會負責人。17歲時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yè)成為小學教員。1932年棄筆從戎加入了救國軍,開始了與侵略者死戰(zhàn)到底的鐵血生涯?!熬乓话恕笔伦兒螅惡舱聟⑴c組織反日愛國宣傳活動。1932年8月陳翰章參加吉林中國國民救國軍,任總司令部秘書長,參加攻打寧安縣城的戰(zhàn)斗。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2]1940年,時任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的陳翰章率部與日軍作戰(zhàn)。由于叛徒告密,陳翰章和戰(zhàn)友被敵人包圍,最終犧牲,年僅27歲。侵華日
  • 曹亞范
    曹亞范
    03-11
    曹亞范(1911—1940),東北抗日聯(lián)軍將領,幼年時被送進香山慈幼院。1924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慈幼院建立地下組織,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啟蒙教育。1928年,被派往吉林省和龍縣當小學教員。1930年5月,參加中共東滿特支領導的“紅五月”斗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3年11月,任中共和龍縣委委員、縣委書記。1935年3月,當選為東滿特委秘書長。5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團政委。1936年3月,任東北抗聯(lián)第二軍第三師政委。7月,當選為中共南滿省委委員。1937年春,任東北抗聯(lián)第一軍第二師師長。
  • 軍徽
    軍徽
    03-11
    軍徽作為軍隊的標志圖案,通常與軍旗緊密相聯(lián)。古代軍徽多采用圖騰式樣,近現(xiàn)代以來,軍徽的國家性、政治性逐漸增強,不少軍隊把國徽或政黨徽章作為軍徽的核心圖案。
  • 軍旗
    軍旗
    03-11
    軍旗是象征軍隊或建制部隊的旗幟,有些的軍旗還包括主管人員旗。一般由旗幅、旗桿和旗頂組成。旗幅的規(guī)格、質(zhì)料、顏色、圖案(字樣)及制作方法等,各國軍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旗桿一般為金屬品,表面有旋紋;旗頂多為矛頭、十字或其他象征性圖形,有的飾穗子。
  • 龔炳章
    龔炳章
    03-11
    姓 名:龔炳章性 別:男民 族:漢族籍 貫:江西星子人出生年月:1907年
  •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三軍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三軍
    03-11
    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三軍是紅四方面軍下轄部隊,成立于1933年,由川東游擊軍改編組成,全軍共1萬余人。1934年10月,紅四方面軍整編時,縮編為兩個師。1935年7月,被編入左路軍,任軍長。1936年1月,紅三十三軍與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
  • 陳淺倫
    陳淺倫
    03-11
    陳淺倫(1906-1933),西鄉(xiāng)縣私渡鎮(zhèn)廷水人。紅軍第29軍軍長。原名典倫,字徽五,化名陳潛,1906年7月12日出生于陜西省西鄉(xiāng)縣竹園子村。5歲時在計家旁私塾啟蒙,后入城固縣天明寺高級小學。1925年春,陳淺倫考入漢中的省立第五師范學校,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積極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爭。1927年2月,入國民聯(lián)軍駐陜總部舉辦的西安中山學院農(nóng)運班學習,學習馬列著作和進化史等課程。這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幫助下建立的一所專門培養(yǎng)革命干部的學校。6月,回到家鄉(xiāng)開展農(nóng)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后,陳淺倫于1928年春到上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