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27年4月12日,正當國共合作的北伐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之際,代表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武漢政府國民黨主席汪精衛(wèi)(李子雄飾)先后背叛革命,向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周恩來(劉勁飾)同志在上海組織的第三次工人罷工徹底失敗。此時,國共合作的北伐戰(zhàn)爭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時任獨立十五師師長的賀龍(侯勇飾),在國民革命軍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fā)奎(徐光明飾)的率領下,在河南臨穎戰(zhàn)場沖鋒陷陣,以付出巨大犧牲的代價取得中原大戰(zhàn)的勝利。

劇照
北伐戰(zhàn)爭報捷頻傳,湖南長沙卻發(fā)生“馬日事變”,共產(chǎn)黨人遭到血腥屠殺。武漢國民政府為獲取民心停止北伐,部隊全部撤回武漢,以“東征討蔣”的名義繼續(xù)進軍,實際用心卻是借機清除隊伍中的共產(chǎn)黨員。面隊時局,陳獨秀領導下的共產(chǎn)黨人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圍繞是否開展武裝暴動的問題爭論不休。陳獨秀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毛澤東(王霙飾)隨即離開武漢,留下周恩來同志深感革命艱難,他確定了“抓住槍桿子、實行武裝暴動”的革命思想,暴動是否成功,葉挺(呂良偉飾)的十一軍、賀龍的二十軍起著千鈞一發(fā)的決定作用。唐生智(侯天來飾)利用賀龍升任二十軍軍長之際,設法拉攏二十軍,被賀龍看出狼子野心。武裝暴動蓄勢待發(fā),中南重鎮(zhèn)的武漢匯聚著包括朱德(吳衛(wèi)東飾)、劉伯承(張再新飾)在內(nèi)的一大批革命志士。周恩來面見賀龍,相談甚歡,感染于大湘姑娘(丁柳元飾)抗槍北伐、誓報家仇的決心,賀龍堅定與共產(chǎn)黨合作,率領部隊開往九江。周恩來緊急約見朱德、劉伯承等部署起義任務,登上前往九江的渡輪。
汪精衛(wèi)徹底叛變革命,九江街頭血流成河。九江甘棠湖“小船會議”決定,部隊立即開往南昌。7月28日,江西大旅社里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部署起義具體事宜。起義蓄勢待發(fā)。面對張國燾的質(zhì)疑,周恩來毅然決定起義。1927年8月1日凌晨2點,南昌起義提前兩小時開始。起義部隊在敵人瘋狂的火力封鎖下炸開城墻攻上城樓,用壯烈的犧牲,將南昌起義的大旗插上南城門,南昌起義取得偉大的勝利。從此,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導的第一支革命軍隊在南昌誕生。
角色介紹
- 周恩來
- 演員劉勁配音
- 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睿智冷靜,果斷勇敢。做為南昌起義的組織者,他不僅要面對強敵,而且還要應會來自黨內(nèi)左傾路線的壓力以及個人生活中失去孩子的不幸。
- 賀龍
- 演員侯勇配音
- 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獨立十五師師長,后升任二十軍軍長,爽朗大氣,深明大義。在周恩來同志確定實施武裝暴動的革命思想后,暴動是否成功,他的部隊起著決定作用。
- 葉挺
- 演員呂良偉配音
- 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能文能武,才華橫溢,曾留過學。在認識到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后,他毅然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展開全部音樂原聲
類型 | 歌曲名稱 | 詞作者/曲作者 | 演唱者 |
主題曲 | 《閃亮的星》 | 明振江/董立強 | 孫楠 |

八月一日劇照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劇本背景
之所以在2007年推出這部史詩片,是因為8月1日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紀念日,又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建廠紀念日。在建軍80周年之際,由八一廠來拍攝《八月一日》,意義重大而深遠。
演員選取
除了周恩來、毛澤東這些大家熟悉的歷史人物是由特型演員出演之外,其他的一些角色只求神似不求形似。葉挺是一個非常帥氣、瀟灑的將軍,加上曾經(jīng)在海外留學,很洋氣,這些是選擇呂良偉出演的原因;而汪精衛(wèi)是個有一定造詣的儒雅文人,還是傳說中的美男子,因此劇組確定李子雄扮演。
場地道具
為了增強場景的真實感,劇組輾轉(zhuǎn)上海、浙江、河北、北京等多個影視基地進行了兩個月的戰(zhàn)爭場面拍攝,外景地近10個,動用TNT炸藥45噸,服裝道具12萬件,投入拍攝演員達11萬人次。其中,僅起義的那場夜戲,就足足拍了14天。片中中原北伐大戰(zhàn),在河北天漠拍攝時,調(diào)集協(xié)拍部隊上千人次,馬匹近百匹。投資成本達5000萬元。
“南昌起義”的標記“紅領帶”,實際上是條很短的紅布條,在起義軍的領子上打了個結(jié),為了突出紅色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劇組通過藝術對其進行了加工。
拍攝過程
拍攝期間大概有一個月的時間,劇組基本上是白天黑夜連軸運作,侯勇在南城門李虎子犧牲的戲,是整個一晚上拍攝的;李虎子打他那一場戲都是頭一天晚上到第二天。因為有的工作人員能夠替換,演員卻不能換,所以很辛苦。
拍攝手法
為了增加影片的真實感,導演用接近紀錄片的拍攝手法來拍攝結(jié)尾的南昌起義場面。為了既忠實于史實,又真實反映故事所發(fā)生的年代,導演在用色上壓抑、凝重,在起義之前以冷色調(diào)為主體,最后的起義戰(zhàn)斗,以濃烈的暖色調(diào)來張揚,突出血與火的紅色。該片多處重要場景,如中原戰(zhàn)場、江岸碼頭的大霧、江西大旅社指揮部、南昌城城門等,攝影用光的反差很大,強調(diào)醒目的明暗層次,突出了戰(zhàn)場的慘烈凝重。
該片調(diào)動了電影藝術手段,綜合運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使傳統(tǒng)特技合成拍攝和數(shù)字化電腦合成相結(jié)合,從而增強了銀幕造型表現(xiàn)力和視覺沖擊力。
在高科技攝影技巧上,攝影師們想盡一切辦法,用當時中國內(nèi)地很少做的數(shù)字中間片來處理,多機拍攝相對比較少。這部戲拍攝設備分了兩個部分:文戲一臺機器,武戲一臺機器。
??演員李子雄除了查閱汪精衛(wèi)的歷史資料之外,還特意花了一萬元按照歷史照片做了一個與汪精衛(wèi)類似的頭發(fā)。
??中國香港演員呂良偉的普通話雖然不標準,但他在拍攝中堅持說普通話,每一句臺詞都要認真對照,但導演從整體考慮,在后期的時候悄悄給他配了音。
??為了讓賀龍背著上百斤的槍能夠出很多汗,劇組選擇在晴天太陽底下拍攝。
??因為拍攝任務繁重,演員侯勇體力嚴重透支,一不小心從馬上摔到地上爬不起來,但他只休息了一會兒就又繼續(xù)進行拍攝。
??影片中的中原北伐大戰(zhàn)拍攝當天艷陽高照,整個天漠連一棵樹都沒有,再加上炮火連天,氣溫很高。但是為了還原歷史,所有演員都根據(jù)當時北伐情況穿著厚厚的北伐軍裝,一場戲下來,大家都汗流浹背。
??演員侯勇坦言自己的壓力很大,也想出了很多點子,其中一場賀龍為讓部下認錯,背槍跑步自罰的戲就是他想出來的。到最后九根機槍一共九十多斤背在肩上跑步,差點支撐不住。
制作發(fā)行片長 | 95分鐘 |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
?上映日期 | ?國家/地區(qū) | ?上映/發(fā)行日期(細節(jié)) |
?中國China2007年9月21日 | ?2007年9月21日 |
??制作/發(fā)行 | ?制作公司 | ??發(fā)行公司 |
1.??八一電影制片廠?[中國]?? | 1.??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中國]??2.??華夏電影發(fā)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國]??3.??八一電影制片廠?[中國]?? |
參考資料

八月一日劇照
獲得榮譽
獲獎日期 | 獎項 | 獲獎者 |
2007年 | 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jié)最受大學生喜愛的男演員獎 | 侯勇? |
2007年 | 第1屆北京影視春燕獎電影最佳男配角獎 | 侯勇? |
2008年4月22日 | 第15屆大學生電影節(jié)軍事題材創(chuàng)作獎 | 《八月一日》創(chuàng)作組? |
2008年7月6日 | 第9屆中國長春電影節(jié)評委會特別獎 | 《八月一日》? |
2009年8月29日 | 第13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yōu)秀故事片獎 | 《八月一日》? |
展開表格參考資料

八月一日劇照
作品評價

八月一日劇照
該片編創(chuàng)人員從學習掌握黨史軍史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入手,用全新的視角凸現(xiàn)了南昌起義的偉大歷史意義。通過對年輕的共產(chǎn)黨領導集體在生死攸關的緊要時刻苦苦尋找正確道路的真實表現(xiàn),彰顯出一種追求真理的探索勇氣和獻身精神。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形象在影片中得到比較充分的展示和刻畫,同時,還精心塑造了一批基層官兵形象,他們與真實歷史人物相呼應,豐富了人物形象的內(nèi)容。特別是結(jié)尾攻打南昌城的戰(zhàn)斗場面,英勇獻身的戰(zhàn)士在沖天火光中化成紅飄帶的浪漫寫意,既形成了影片情節(jié)敘述的高潮,也從審美角度完成了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頌揚。(新浪影音娛樂評)
八月一日劇照
該片基本體現(xiàn)了主創(chuàng)編導人員“文戲感動人、武戲震撼人、全片吸引人”的自覺意識,做到了文武相間,張弛適度,敘事流暢,引人入勝。但是,可能因為時間倉促,影片在剪輯、合成方面還有一些細小瑕疵;而從整體的美學風格上說,因為屬于革命戰(zhàn)爭片“武戲”的成份較多,所以借用高科技形成的戰(zhàn)爭場面頗為慘烈,稍不注意就會形成了一種血肉橫飛式的影像奇觀,過度的視聽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往往容易消減觀眾對影片內(nèi)涵的深層思考力。
八月一日劇照
該片以人為本,真實地再現(xiàn)大革命時代,周恩來等領袖人物經(jīng)歷的痛苦掙扎、矛盾與無奈,直至最后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在挫折中站立起來。而對于汪精衛(wèi)等反面人物,也沒有將其設計成猥瑣齷齪的形象,而是將他的睿智英氣與工于心計結(jié)合起來,人物形象更加飽滿真實。同時影片中出現(xiàn)了一些歷史中不曾提及的小人物,對這些人物并非一帶而過,并且在細節(jié)上進行了刻畫,形成了諸多亮點,使整部影片更富于人性的光芒。(搜狐娛樂評)該片比較客觀地表現(xiàn)了陳獨秀及當時的黨中央在起義問題上的分歧和矛盾,也表現(xiàn)出了早期共產(chǎn)黨人的幼稚,這可能也是革命必須付出的代價。該片對陳獨秀這個人物政治尺度、分寸的把握比較適中[1]。(新浪影音娛樂評)
演職員表
演員表劉勁 飾 周恩來侯勇 飾 賀龍王霙 飾 毛澤東呂良偉 飾 葉挺吳衛(wèi)東 飾 朱德張再新 飾 劉伯承展開全部職員表導演 | 董亞春、宋業(yè)明 |
制片人 | 白景軍、陳金勝 |
制作人 | 陳金勝、白景軍 |
編劇 | 李平分、趙琪、劉星、宋業(yè)明、陸柱國 |
美術設計 | 馬躍千、張國月、趙立新、王大雨 |
攝影 | 姜力軍、王敏、于學軍、賓主 |
展開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