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4月10日(丙午年三月十七),中國公學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公學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師生中有不少人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如女英雄秋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謬德潘等。

中文名

中國公學

創(chuàng)立時間

1906年4月10日

類型

綜合性大學

知名校友

于右任

地址

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

學校監(jiān)督

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jiān)督

辦學經(jīng)費

兩江總督端方每月?lián)茔y1000兩

校務主持

王摶沙

著名教師

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

公學簡介

創(chuàng)立

中國公學校門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1月,為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 生規(guī)則》,東京8000余名中國留日學生罷課抗議,3000余名留日學生退學回國。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學生返抵上海,沒有著落,留學生中的姚洪業(yè)、孫鏡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經(jīng)費,在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籌辦中國公學,后遷至吳淞[今吳淞中學]。兩江總督端方每月?lián)茔y1000兩,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jiān)督。校務由執(zhí)行、評議兩部負責,推張邦杰、黃兆祥、王敬芳為執(zhí)行部干事,譚心休、鐘右愚等為評議部議員,姚宏業(yè)為庶務,彭施滌、黃宏憲等為舍監(jiān)。校務實際由王摶沙主持。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李登輝等任教員。

1906年4月10日,中國公學在上海正式開學。開學后,共招學生318人,來自13個省。分大學班、中學班、師范速成班、理化專修班。清政府又撥吳淞炮臺灣公地百余畝作為建筑基地,大清銀行借銀10萬兩作為建筑費。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吳淞中國公學校舍在炮臺灣落成。

新公學

中國新公學誕生于中國公學爭取共和斗爭學潮之時。1908年9月,因為學潮,胡適隨一些激進同學離開公學,自辦新公學繼續(xù)學業(yè),同時又兼了新公學低級班的英語教師、兼批改作文(饒樹人、楊杏佛、嚴莊、張奚若便是這時期他的學生)。退出老公學的學生自動捐款,加上社會資助、支持,租賃愛爾近路慶祥里作校舍,學生自己管理,(部分學生為之犧牲自己的學業(yè)),兢兢業(yè)業(yè)辦校,爭口氣讀好書。艱苦悲壯地支撐了一年多時間,終因經(jīng)費拮據(jù)到十分嚴重的程度,難以為繼了。老公學雖然在吳淞造了新校舍,但生源貧乏,主動招呼新公學。后者藉以中國新公學這塊牌子在社會上有響亮的優(yōu)勢,與老公學談判合并,160多人的新公學大部分學生回去了。1909年10月,中國新公學與中國公學合并。[1]

空前發(fā)展

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校址

開辦不久,因經(jīng)費不足,公學幾將解散。為喚起國人對公學的關注,姚宏業(yè)憤投黃浦江自盡。民國成立后,幸得孫中山、黃興扶持。此后,吳淞中國公學逐漸發(fā)展成包括文、法、商、理四院17系的綜合型大學,并增設了中學部。1915年,梁啟超任董事長。

1915年,北京國民大學與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合并,稱中國公學大學部。

1917年3月5日,北京中國公學大學部改名中國大學,學校遷入北京西單二龍坑鄭王府(后為新皮庫胡同乙12號)新址。同年,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停辦。

1919年中學部恢復,王家襄任校長。

1921年張東蓀任教務長。1922年升為大學。

中國公學不用高中文憑就可以投考,錄取新生較寬。教學當中新開的選修課目很多,可謂兼容并蓄,學術自由,德日派、英美派都有一席之地。講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學說的都有,沒有什么顧忌。這在當時的大學里是別開生面的。但思想活躍的地方,容易發(fā)生紛爭,終于釀成沖突。

1931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之前這個時期,為了中國應不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一年中發(fā)生了四次風潮,接連換了四個校長。

上海中國公學附屬中學教師工作室

1932年,“一二八”之役,毀于日軍炮火,被迫停辦。

1933年,師生撤退到法租界趙主教路(今五原路),借褚輔成辦的上海法學院教室復課,重新開辦,由熊克武任校長。

1936年,由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勒令停辦。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僅在重慶開設中學部。

1940年,重慶中國公學(中學部)[即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停辦。

1949年2月,熊克武、但懋辛等在重慶組建中國公學。

1951年,中國公學與正陽法商學院等合并為重慶財經(jīng)學院,次年并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

公學學子

胡適(1891.12.17—1962.2.24)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現(xiàn)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

郭綱琳(1909~1937),1929年入中國公學,后參加左翼文學研究會,并任共青團上海滬西區(qū)委書記,由于叛徒出賣而被捕。雖經(jīng)毒刑拷打,但她以對黨一貫忠貞的信念,在牢房里寫下血書:“堅持立場,為革命而犧牲!擁護真理,為正義而流血!”最終被槍殺于雨花臺,犧牲時年僅28歲。

馮友蘭(1895~1990),1912年冬入中國公學大學預科;后成為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其學說與熊十力、金岳霖、賀麟一起被稱為現(xiàn)代新儒學的四大流派。

吳晗(1909~1969),1928年夏入中國公學;后成為著名的中國歷史學家、明史研究專家。

何其芳(1912~1977),1929年入中國公學預科;后成為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

上海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學生工作室

陳沂(1912~2002),1929年入中國公學;后參加八路軍,成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杰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yōu)秀政治工作者。

羅爾綱(1901~1997),1930年畢業(yè)于中國公學大學部中文系;后成為太平天國史與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專家。

陳波兒(1907~1951),在中國公學讀書時投身左翼戲劇運動;后成為著名電影演員,主演《青春線》、《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壯士》等影片。

王瑩(1913~1974),1930年入中國公學;后成為著名電影演員,曾主演《女性的吶喊》、《鐵板紅淚錄》、《同仇》、《自由神》等影片。

杜宣(1914~2004),1931年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預料,1933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后成為當代著名劇作家、散文家、國際文學活動家、詩人。

1916年十年校慶紀念會 地點:江灣文治路

韓念龍(1910~2000),1934年畢業(yè)于中國公學大學部政治經(jīng)濟系;解放后,歷任駐巴基斯坦、瑞典大使,外交部部長助理兼辦公廳主任,外交部副部長、顧問,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

趙超構(1910~1992),1934年畢業(yè)于中國公學大學部;1944年訪問延安時,寫出了可與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相媲美的《延安一月》;此后,他創(chuàng)辦了新中國第一張晚報《新民晚報》;他生前手不停筆,以“林放”等筆名寫下新聞性雜文萬余篇。

江姐重慶中國公學附中校園留影

吳健雄(1912~1997),1929年入中國公學任教并學習,深受胡適先生的風范影響。后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44 年參加“曼哈頓計劃”(研制原子彈);1958 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得美國總統(tǒng)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代表美國最高科學榮譽的國家科學勛章,被譽為“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她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石西民(1912~1987),1931年,考入上海江南學院政治經(jīng)濟系學習。九一八事變后,兩次參加上海學生赴南京抗日請愿團和營救北平學生示威活動。次年2月,轉入中國公學。9月離滬北上,先后就讀于北平大學和民國大學。1965年2月,調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75年10月,任國家出版局局長。1980年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郭沫若著作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名譽所長。

郭虛中(1912-1971),1932年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畢業(yè)。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

江姐(1920—1949), 1936年考入重慶南岸中學,1938年12月,江姐考入重慶中國公學附屬中學讀高中。在中國公學停辦后,江姐按上級指示于1940年秋考入重慶中華職業(yè)學校會計班學習。

…… ……

公學校歌

1906年3月于右任作校歌歌詞,馬君武先生詞曲

“眾學生,勿彷徨,以爾身,為太陽,照爾祖國以爾光,爾一身,先自強。修道德,為堅壘;求知識,為快槍。

“眾學生,勿彷徨。爾能處之地位是大戰(zhàn)場。爾祖父,思羲黃,爾仇敵,環(huán)爾旁。欲救爾祖國亡,爾先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