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作家--朱劍宇
朱劍宇,
湖南邵陽人,中共黨員。1959年畢業(yè)于湖南邵陽師范。湖南省雙峰縣文聯(lián)主席。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婁底地區(qū)文聯(lián)委員、地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退休后,朱劍宇更加熱心文學創(chuàng)作。他積極參與本地區(qū)文、史、志之類編撰工作;他遍走大江南北,廣交朋友,汲取新知識。他深入民間,了解民眾,善于捕捉素材,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作品。
朱劍宇先后主編文藝作品選集《翠微集》、《濤聲集》等7部及《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雙峰縣民間故事、民歌、諺語3個資料本:創(chuàng)作《梅龍山下》、《車奔泉流》、《海防線上》等大小舞臺劇本20多個;創(chuàng)作電視連續(xù)劇《蔡和森》、《羅盛教》、《衡寶之戰(zhàn)》、《話說湖南人》及單本劇《山·水·人》、《田園宰相》、《曾國藩故里行》等多部;發(fā)表中篇小說《唱戲的癲子》、《死不了》等多部及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多篇。計200余萬字。已出版自選散文集《三探集》、《七七八八集》。小說《鄉(xiāng)戀》獲湖南省文學創(chuàng)作二等獎,電視連續(xù)劇《羅盛教》獲省“五個一工程”二等獎。事跡被收入《湖南當代作家小傳》、《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湖南省政協(xié)委員名典》、《中華人物辭?!贰V骶帯逗┥绞澜纭?,主撰《雙峰春秋·文化篇》等。
個人經(jīng)歷
朱劍宇簡歷
1940年11月出生湖南邵陽。
1956年考入湖南邵陽師范學校。
1959年8月分配在邵陽市郊燕子巖小學教書。
1960年2月奉調(diào)邵陽專區(qū)文工團任演員,兼學編劇。
1962年5月因邵專文工團撤銷,調(diào)雙峰縣文工團任演員、編劇、導演。
1963年創(chuàng)作大型花鼓戲《荒林河畔》,歌頌黨的地下武裝斗爭。
1964年與人合作大型花鼓戲《梅龍山下“活龍王”》。
1973年重新回到雙峰縣文工團工作。當年根據(jù)一連環(huán)畫改編成歌劇《海防線上》,數(shù)年間創(chuàng)連續(xù)上演超千場的記錄。
1975年創(chuàng)作大型花鼓戲《涓水新歌》。
1980年調(diào)到雙峰縣文化館工作。
1981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鄉(xiāng)戀》,獲當年湖南省職工文學創(chuàng)作獎。
1982年底調(diào)到雙峰縣文化局工作。
1985年,參加雙峰縣文聯(lián)籌建工作,并當選為首屆文聯(lián)副主席兼秘書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86年撰寫電視連續(xù)劇《蔡和森》,后被攝制在中央臺及部分省臺播放。
1987年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花事》。
1990年開始釆訪寫作長篇報告文學《白馬事件》,后被迫停止。
1992年撰寫電視連續(xù)劇《羅盛教》,后被攝制在中央臺及部分省臺播放。
2000年在中共雙峰縣委宣傳部退休。當年出版散文集《三探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3年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唱戲的癲子》(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4年撰寫長篇紀實文學《王憨山畫傳》,并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后獲2007年度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2007年長篇小說《花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9年長篇報告文學《白馬事件》完成,由民間集資自行出版。
主要作品
《花事》、《三探集》、《唱戲的癲子》、《王憨山畫傳》、《白馬事件》、《七七八八集》等。
2014年1月出版《七七八八集》。
人物生平
突出主旋律

《唱戲的癲子》

《王憨山畫傳》
朱劍宇是公認的一支“筆桿子”。自1963年從事創(chuàng)作以來,堅持與時俱進,突出主旋律。1963年創(chuàng)作大型花鼓戲《荒林河畔》,歌頌黨的地下武裝斗爭,1964年與人合作大型花鼓戲《梅龍山下“活龍王” 》,歌頌全國水利紅旗千金水庫管理所所長聶炳發(fā),《梅》劇赴長沙會演,受到當時省委主要領導的接見,《新湖南報》辟專版刊發(fā)劇評、劇照、創(chuàng)作談,省電臺全部錄音播放?!拔母铩敝?,他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忍辱負重,在湘黔、枝柳鐵路工地“勞動改造”期間,他為雙峰縣鐵建民兵宣傳隊編導了一臺又一臺的小節(jié)目,活躍了工地文化生活,鼓舞了鐵建民兵的積極性。其中小戲《送鋪板》、表演唱《湘黔線上鐵姑娘》、對口劇《安全牌插到哪里》等參加湘、桂、黔三省總指會演獲一等獎,該宣傳隊也因此被邵陽地區(qū)鐵路工程指揮部作為唯一的“前線”宣傳隊,派回向全區(qū)“后方”人民作匯報。重回縣文工團的1973年,他創(chuàng)作的大型歌劇《海防線上》,歌頌福建沿海軍民與蔣介石集團的斗爭,自1973年至1977年,一直成了雙峰縣文工團唯一外出的優(yōu)秀劇目,演出上千場,演遍湖南、江西等省,廣西北海市歌劇團、湖南寧鄉(xiāng)縣花鼓戲劇團還專程趕來雙峰觀摩學習,要求提供劇本、曲譜。1975年創(chuàng)作的大型花鼓戲《涓水新歌》歌頌了農(nóng)民戰(zhàn)天斗地的豪情。粉碎“四人幫”后,由于工作的調(diào)動,他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到了小說、電視劇方面,1981年創(chuàng)作的小說《鄉(xiāng)戀》以“不要忘記農(nóng)村,不要忘記農(nóng)民”為主題,獲當年全省職工文學創(chuàng)作獎。以后寫的電視連續(xù)劇《蔡和森》、《羅盛教》,均是歌頌革命先烈的題材?!读_盛教》還獲省“五個一工程”獎。為婁底電視臺寫的《衡寶之戰(zhàn)》,為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攝制組拍攝的《墓碑后的故事》、《走遍中國》攝制組拍攝的《女杰之鄉(xiāng)》等三個專題、婁底電視臺拍的《青樹坪言“敗”》,均由他寫出初稿,并讓他出鏡作了介紹。還應省委宣傳部之請,撰寫了電視專題片《話說湖南人》(四集),也是歌頌湖南人敢做敢為,當?shù)么笕蔚木竦?。可以說,他的創(chuàng)作一直貫穿了一根主旋律的紅線。此外,他于2004年撰寫的長篇紀實文學《王憨山畫傳》,獲2007年度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是本市圖書類評獎以來的唯一獲獎作品。他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花事》已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面向全國發(fā)行。到目前為止,他已出版散文集《三探集》、中短小說集《唱戲的癲子》、長篇小說《花事》、長篇傳記文學《王憨山畫傳》、文藝評論集《憨山世界》等,創(chuàng)作累計已達300萬字。
發(fā)揮主動性
在縣文工團工作期間,朱劍宇集編、導、演于一身,工作任務很重,卻樂此不疲。他雖不是領導,卻以他的敬業(yè)精神,人格魅力,吸引、團結了一大批藝術骨干,不但原邵專文工團的同志能安心在雙峰工作,把不是邵專文工團的原在長沙、岳陽、邵陽工作的藝術尖子如余公岳(著名作曲)、費瓊寒(小提琴手)、劉少華(大提琴手)、鄭翔(歌手)等等也吸收到了雙峰。他自己本可另攀高枝,山東省淄博市歌劇團曾寄來調(diào)函、路費要他去,為了振興雙峰文化事業(yè),他硬是把調(diào)函退回去了。他說:“雙峰雖然苦點,大家在一起干稱心。”因此,雙峰縣文工團雖是一個小縣劇團,藝術上比起地級劇團也不遜色。1980年,朱劍宇調(diào)到縣文化館。他本是編劇,搞文學專干,一切又從頭學起。他不但自己帶頭學寫小說,為了讓全縣業(yè)余作者有個創(chuàng)作陣地,他請示領導創(chuàng)辦了《雙峰文化》小報,一月一期,以報養(yǎng)報,在全縣發(fā)行至一期七千份。既摸清了原來創(chuàng)作隊伍的班底,又發(fā)現(xiàn)了一大批新作者,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一批文學社團。他還擔負了全縣革命歷史調(diào)查資料的匯編工作,寫出了《雙峰縣農(nóng)運史略》、 《雙峰縣地下黨的建立與發(fā)展》、《雙峰縣革命斗爭大事記》三部史料,計20余萬字。因而1981年被縣人民政府記功一次。1982年底,他又被調(diào)至縣文化局任文化干事。當時的文化局才5人,人少事雜。他先后組織了雙峰歷史上第一次全縣民間藝術會演與全縣民間工藝美術展覽,試圖把民間藝術引向市場。根據(jù)雙峰工作的經(jīng)驗與基礎,地區(qū)文化局的全區(qū)民間藝術會演也于1985年放在雙峰縣的洪山殿鎮(zhèn)舉行。

作家--朱劍宇
1985年8月,雙峰縣成立文聯(lián),朱劍宇參加籌建工作,并當選為首屆文聯(lián)副主席兼秘書長。在此后的文聯(lián)工作中,雖然他前十余年是副職,但他一直把絕大部分工作挑在自己肩上,熱情地為繁榮雙峰文藝創(chuàng)作奔忙。如遍訪全縣重點作者為其看稿改稿,聯(lián)系在外工作的雙峰籍文藝界人士,舉辦各種創(chuàng)作筆會與展覽,編輯各種文藝創(chuàng)作文集和《雙峰文藝》小報,創(chuàng)建全省第一個縣級文藝創(chuàng)作基金會等等。他始終牢記文聯(lián)“三抓(隊伍、陣地、活動)兩出(作品、人才)”的工作宗旨,立足于“服務”二字。如我縣畫家王憨山,從王的1987年第一次在長沙個展,到每次在國內(nèi)展覽,他都親自到場參與籌劃、展出、宣傳與總結工作,前后十余年,使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作者成了全國知名的大畫家。此外,書畫家曾彩初、曹明求,文學作者朱惠芳、陽劍,書法作者歐陽夢軻、朱鵬飛,剪紙藝術家李希特,攝影藝術家龔向陽等人的出山,都傾注了他的心血。朱劍宇利用文聯(lián)很少的經(jīng)費與文藝創(chuàng)作基金的利息,先后主編了內(nèi)部出版的文藝綜合集與作者個人專集十余種,《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雙峰三個資料本。對《中國民間文學集成》雙峰三個資料本,中國社科院祁連休教授特地專門來信大加贊賞,朱劍宇也受到省委宣傳部等單位的嘉獎,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在他的努力下,雙峰縣第一次有作者在中央、省級以上報刊、電視臺發(fā)表正式的文藝作品,獲得國家部級、省級獎項。雙峰縣文聯(lián)成為全省九個先進文聯(lián)之一。在宣傳部工作,除了日常工作,縣內(nèi)一些重大的文藝晚會,如文化局的“一鄉(xiāng)一品”文藝會演、國土局的宣傳《國土法》的文藝晚會、全縣職工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文藝晚會、全縣希望工程募捐義演晚會,都由他任總導演,搞得有聲有色、效果顯著。
只要主義真

《花事》

《三探集》
朱劍宇繼承了中華民族知識分子“位卑未敢忘憂 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把縣內(nèi)書畫家曾彩初老先生送給他的“天地正氣”四字懸掛客廳,經(jīng)常以此警省自己。他以清正廉潔自律,對不正之風深惡痛絕。文聯(lián)經(jīng)費少,他不得不精打細算,每有上級文聯(lián)領導或在外地工作的雙峰籍文藝界人士來訪,他總是在自己家里設便飯招待,既融洽了感情,又節(jié)省了公款開支。有一次一位臺灣同胞回鄉(xiāng),得知《雙峰文藝》刊載了他父親的遺詩,來文聯(lián)會他。言談中,了解文聯(lián)正在籌建文藝創(chuàng)作基金會,便有捐款意向。朱劍宇不卑不亢,對那位先生說:“先生熱心家鄉(xiāng)文藝事業(yè),我們十分感謝。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目前卻只有清茶一杯招待?!蹦俏幌壬鷮χ靹τ畹奶拐\十分贊賞,說:“如果你大請其客,說不定我頂多表示點意思。因為你們大手大腳,錢捐給你們我還不放心呢?!苯Y果,他罄其所有,把身上帶的18000元現(xiàn)金全部捐出。朱劍宇把有限的資金全用在正途,辦筆會,辦展覽,出報紙文集,還資助一些作者出個人專集。他自己本也可以出集子,卻從未想用基金利息為自己出書。經(jīng)濟上清清白白,生活中從不拉拉 扯扯,對同志對朋友敢講真話,敢提意見,并能顧全大局,以工作為重。他當了十二年的文聯(lián)副主席,文聯(lián)工作實際都是他干的,但他從沒想過求領導把他扶正。他當主席前,換過兩屆主席,他都服從領導安排,一如既往干好自己的工作。文聯(lián)并入宣傳部后,部里有人勸他找領導要求掛個“副部長”的名,好開展工作。他卻從未找任何領導論過此事,認為領導有全盤考慮,伸手要官是可恥的。一直到他當了兩年主席就退下來在宣傳部任主任科員,一直非常平靜,安之若素。他的思想作風甚至有點“保守”,誰能相信:一個在劇團干了20年編導演的人,連交誼舞也不會跳。他大概認為把時間花在歌廳舞廳不值得,人生百年,來去匆匆,有好多正事要他去做。他辦事效率很高,經(jīng)常有一種緊迫感。
朱劍宇是1985年入黨的共產(chǎn)黨員,退居二線前是雙峰縣政協(xié)一、二、三、四屆政協(xié)委員(還一直兼任政協(xié)文史委的工作)。作為黨員,他常用黨員的標準衡量自己;作為政協(xié)委員,他經(jīng)常熱心提出自己的提案。他多次被評為政協(xié)“三個一”先進個人與優(yōu)秀黨員,還在下鄉(xiāng)參加整黨工作與社教工作中表現(xiàn)突出,《湖南日報》、省文聯(lián)《文壇藝苑》雜志、《湖南作家》及縣社教工作報告文學集,均有他的先進事跡介紹。
浙南采風

朱劍宇

朱劍宇在景寧

朱劍宇
浙南采風題英川:
一灣英川千山樹,常邀來賣力客,勞心客,笑談人生事;
萬里天涼好個秋,不管是東南風,西北風,都是我的歌。
——朱劍宇
題景寧鶴溪廊橋聯(lián)
其一
云涌一虹出;
山驅(qū)眾水來。
其二
白鳥鶴鶴,翻舞敕木朝云,惠明夜月;
碧流悠悠,低吟畬城風雨,石印滄桑。
——朱劍宇
[注]惠明寺,石印山均為鶴溪八景之一
作品簡介

作家--朱劍宇
作品介紹《
三探集
》是朱劍宇出版較早,也是最初的散文集。內(nèi)有三輯:史海探真是讀史扎記;人海探善是寫親情與友人;藝海探美是文藝評論。故美其名曰“三探”。該文章由淺入深。封面是雙峰縣花鳥畫家王憨山設計的。以“勞蛛綴破網(wǎng)”之創(chuàng)意。很有意思。他說:朱氏先民曾以蜘蛛作為氏族圖騰(古篆朱字就像蜘蛛),那么這只蜘蛛就代表朱劍宇你,我想無論你的家族,還是歷史,文明之網(wǎng)大都殘破,你寫文章無非是想把它們補起來,你能補起來么?《
白馬事件
》一書,是朱劍宇寫于80年代,成于90年代的長篇報告文學。書中以不應發(fā)生而發(fā)生的意外為背景,以應該圓滿而圓滿的結局為主軸,整部作品,既具回顧歷史的真實性、又具警示今天的思想性,同時,先生憑借深厚的筆力,巧用各種文學體裁,諸如小說、詩聯(lián)、新聞報告等,將整個事件的過程,脈絡清晰、真實生動地回放在我們面前,充滿著強烈的文學藝術的感染力量,讓人讀之如臨其境,如歷其險,思緒翻騰,情緒激蕩。全書分(引子、漣湘賀氏與白馬祠堂的“進士坊” 、初次協(xié)議,求得雙贏、節(jié)外生枝,禍起蕭墻之內(nèi)、“猛虎洗瞼”、群眾啊,群眾、針鋒相對、賀洵美出山、省局發(fā)奇文,疑義相與析、接連兩次上訪受挫、第三次上訪,有得有失、舌戰(zhàn)群官、縣委內(nèi)部的分歧、逼上北京、人質(zhì)交換的尷尬、“文化部長也姓賀”、一場虛驚、“事件”余波、尾聲)十九部分內(nèi)容。該書原經(jīng)中央文史出版社已審定出版,因人為干涉未成,后經(jīng)民間人士網(wǎng)上錄取,出版了多種版本流傳。媒體評價:網(wǎng)友“一米幸福”曾發(fā)表評論文章《妙手著文章,鐵肩擔道義》——讀上官先生《白馬事件》有感
《母親的眼睛》插圖
《 疤子
》,用一種采訪記錄的方式,采用第一人稱的手法,以“我”對疤子二十年前后的顯著變化以及“最近”所發(fā)生的一個帶點葷段子味道的新聞所產(chǎn)生的好奇與 關注為誘因,通過一系列人物的口述,寫出疤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讀完它,我很自然地想起作者上官先生留在個人空間的一句話:是非審之于已,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素。我“竊”為己有并在很長一段時間用作QQ簽名,自勉?自省?或者兼而有之。而《疤子》的創(chuàng)作本意,作者是否寄寓于此?這需要我們細細品味。
七七八八集圖書
《母親的眼睛》
一文,講述朱劍宇從童年、學生年代直到參加工作,由于家庭成分高,父親在外地工作,作者剛剛考入師范學校,即離開父母一別整五年。母親年僅53歲就匆匆走完了她的人生,自己身陷“造反派”的牢籠,未能趕去見最后一面。家境貧寒多難,孤獨一人歷盡艱辛,對待母親從怨恨、責備到理解、感悟,到愧對母親……全書情真意切。也許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母親的形象總是那樣的光輝和偉大!文章成功地將讀者帶入他母親生活奮斗的年代,讓我們親歷了政治斗爭的殘酷,將母親的形象更加生動的展現(xiàn)出來。《七七八八集》一書,由團結出版社于2014年1月出版,字數(shù)1693千字,版次2014年1月第一版,開本145 210毫米 1/32 印張67。書中有《母親的眼睛》、《外公》、《狗三爺》、《悼老戚》、《憶惠芳》、《老班長》、《“戲子”與泥巴、石頭》等篇章,該書以白話,文言,扎記,隨筆等,古老的墓表,時髦的網(wǎng)語,真是紅塵滾滾,世界花花,形形色色,七七八八,全書有二十萬字。
對聯(lián)作品1
(選1)
1、賀雙峰縣楹聯(lián)學會成立
雙峰英烈源三戶;聯(lián)語風華動九歌。
2、賀雙峰縣文工團建團45周年
昔日跋山涉水,與工農(nóng)共苦同甘,不為袖手旁觀客;
今天迎老納新,從文藝真心實意,豈是逢場作戲人?
3、賀謝喬生老先生百歲壽誕
父期頤,子古稀,中壽拜上壽;
少盡孝,老有養(yǎng),家榮亦國榮。
4、賀陳玉老法師九秩壽誕
開蟠桃花, 祝無量壽, 四座同參老活佛;
修觀音殿, 度萬眾生, 十方都是有緣人。
5、賀老縣委書記姜遠騰八十壽誕
載道頌聲高,為國為民,年屆八旬猶赤子;
登堂春意滿,傳忠傳孝,天留二老看玄孫。
6、賀趙鶴立先生八十壽誕
風雨已過,生正逢時,十月耘春春不小[注];
桑榆未晚,老當益壯,八旬追日日方中。
[注]趙老先生農(nóng)歷十月生。曾被劃為“右派”。
7、賀前縣政協(xié)副主席石爽溪七十壽誕
仰陶令風,耕心田而得真樂;
慕莊子道,遠凡聲以頤永年。
對聯(lián)作品2
(選2)
1、挽花鳥畫家王憨山
聚首曾多時, 憶初展星沙, 再展京華, 三展羊城,四展深圳, 廿年相慰相扶, 幾度春風幾度雨;
傷心難自已,嘆畫集未梓, 總覽未舉, 場館未立, 后學未成, 畢世苦扒苦撐, 誰憐此意誰憐君?
2、挽書畫名家曾彩初聯(lián)
學為我?guī)?,道為我?guī)?,雙峰縣唯有夫子;
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三家村”還剩兩人。
[注]此“三家村”非北京“三家村”,純指雙峰本地(曾彩初、羅德培及我)三人。
3、挽起義將領吳嵩岳
救亡舉義志方酬,不我為功,竟我為罪,有真理長懷,死也何愁作鬼;
平反洗冤魂己杳,前車之覆,后車之師,薦心香一瓣,在乎警省有人!
4、挽前雙峰縣文聯(lián)名譽主席熊樹德
羨君才,總縣志;仰君德,主文聯(lián)。畢世辛勞未已,休戚與同忝知己;
識我面,在梅龍;和我聲,于涓水。卅年文字相扶,疑難再又問何人?

朱劍宇在鳳凰城
5、挽雙峰縣文化館老館長蔡慕松君病未及知,君歿未及知,君遺言仍未及知,枉稱廿載同志;
為人多少苦,為事多少苦,為學問又多少苦,銷盡六旬天年。
6、挽鄧績熙[注]
墮淚讀新論,廿萬言三毀三續(xù),嘔心瀝膽倡人道;
遺型立故國,八十載幾沉幾浮,薄利淡名待旦評。
[注]鄧老先生為所著《中國人道新論》曾劃成“右派”、“文革”中下放勞改,書兩次被沒收燒毀,仍又頑強堅持續(xù)寫,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第三稿才由我經(jīng)手編輯,自費出版。
7、挽凌超凡[注]
救亡未竟,事黨未竟,從教育又未竟。未竟竟全公身:兩袖清風生死以;
策反有功,資史有功,治方言更有功。有功功在何處?一縷忠魂天地間。
[注]凌老先生抗日戰(zhàn)爭期間考入黃埔軍校,因不滿當局被校方開除,未能投身抗日戰(zhàn)場,回鄉(xiāng)后加入地下黨,策動地方武裝起義加入我黨領導的“湘鄉(xiāng)地方兵團”,任兵團參謀長,解放后整黨中黨籍不予登記,連做教師的資格亦被取消,至晚年始恢復黨籍、教籍,享受離休待遇。但他博聞強記,為以后書寫雙峰歷史提供了大量素材,北大教授王福堂研究雙峰方言,向他請教十余年,來訪、書信他不厭其煩,有問必答,書中許多材料都是他的,成書后他卻堅決不愿署名,使王教授十分感動。
8、挽陳寶興
亦和亦介亦詼諧,任他苦辣酸咸,大覺大醒,黃泉一路會舊友;
能酒能詩能對句,讀彼之乎者也,既哀既嘆,白紙半張吊先生。
9、挽歐陽翰仙[注]
厄其遇,老其才,曲徑蓬蒿,終通大道;
誦其詩,讀其畫,丹心鐵骨,自有千秋。
[注]歐陽老先生是雙峰二中美術教師,善畫梅,曾被打成“右派”。
10、挽朱氏長老香階
情關兩代,教澤吾心,相信人類相信愛;
德劭平生,望重族眾,痛思歷史痛思君。
11、挽文友朱惠芳[注]
遇可塞名不可湮, 庸中鉤沉才子淚;
少相識長尤相惜, 噩耗遽傳暑天寒。
[注]惠芳君不幸身患絕癥,英年早逝。其生前所著27篇短篇小說集為《庸中鉤沉》,由我協(xié)助整理交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終于在君逝世前數(shù)天,讓其看到樣書。
12、挽浙南大漈梅林聯(lián)
大漈赤子,環(huán)保為先,急公好義,毀譽不足縈懷,風風雨雨九三年,返璞歸無疾;
百姓情腸,人文是重,鑒往觀來,憂樂長存于思,暮暮朝朝一筑里,寸心性見癡。
【注】梅林(1918—2010),浙江景寧大漈鄉(xiāng)西一村人。梅林早年追求進步,曾任大漈小學校長兼大漈鄉(xiāng)長。1970年再返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建設不懈努力,為古樹“柳杉王”保護盡力。大漈風景區(qū)“雪花漈”、“時思寺”等景點在他的主持下得到開發(fā)定型,成為浙江綠谷之景點。他還為來大漈游客作景點解說,為普及和傳承大漈歷史人文作貢獻。梅林德藝雙馨,自小與書畫結緣,一生情系丹青,其畫作在浙江省內(nèi)外享有盛譽,多次參展,部份畫作被收藏。梅林于2010年5月27日逝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