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ctos darctos darctos

外文名

Indarctos zdanskyi sp. nov

產(chǎn)地

中國山西保德趙家溝

正文

師氏印度熊(新種)

Indarctos zdanskyi

sp. nov.

正型標本F:AM 22345,基本完整的頭骨、下頜和寰椎,老年個體,現(xiàn)存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

產(chǎn)地及層位

中國山西保德趙家溝,晚中新世。

名稱來源

種名獻給首先記述過此類印度熊的師丹斯基(Otto Zdansky)。

師氏印度熊是一種大型的印度熊類,頭基長>400mm,下頜全長>300mm。它的枕部高,矢狀嵴十分發(fā)育,向后增高為垂直板狀;乳突特別粗大,向外伸展很遠,遠超過上耳道棚架;外耳道長管狀,長度超過耳泡的寬度;內(nèi)鼻孔特別窄長。下頜高而粗壯,聯(lián)合部后緣位于P4稍前;頰齒相對較小,P4~M2之比小于頭基長的1/4;裂齒前的前臼齒在大小和數(shù)目上都高度退化;P4長于M1,具較大的前附尖;M2內(nèi)后齒帶架(“后跟”)較小,m1跟座明顯寬于三角座,m2的三角座明顯寬于跟座。這些區(qū)別于印度熊屬已知各種。

師氏印度熊

印度熊的化石在歐亞大陸普遍被發(fā)現(xiàn),但完整的頭骨非常少。在希臘的Samos地點發(fā)現(xiàn)過兩個Indarctos atticus(阿迪庫斯印度熊)的帶下頜的頭骨;在西班牙的Can Llobateres發(fā)現(xiàn)過 Indarctos vireti的殘破的帶下頜的頭骨。這兩個種與師氏印度熊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師丹斯基(Otto Zdansky)曾在1924年描述過一塊來自我國的標本,將其命名為 Indarctos lagrelii,這是首次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印度熊化石。但是其頭骨很不完整,只保留了前半部分。師丹斯基于同年還確認了另一塊標本,命名為 Indarctos sinensis(中華印度熊),有的認為它其實是I. atticus(阿迪庫斯印度熊)的后出同物異名,并可能屬于一只幼年個體。

在伊朗Maragheh地點曾發(fā)現(xiàn) Indarctos maraganus 的一個下頜,這是歐亞大陸目前所知,除了本文所述標本之外尺寸最大的一件。但是文章認為這個標本很有可能也屬于 I. atticus(阿迪庫斯印度熊)。

印巴次大陸曾經(jīng)記載過兩種印度熊:Indarctos salmontanus 和 Indatctos punjabiensis,這兩種在尺寸上都比師氏印度熊小。前者是pilgrim于1913年創(chuàng)建的,材料很少,只有上臼齒,但與其他種的區(qū)別十分明顯。后者由Lydekker創(chuàng)建于1884年,材料包括P4~M1。另外,Pilgrim在1932年歸入郊熊屬的Agriotherium palaeindicum的一件下頜。

師丹斯基在1924年還描述過一件破碎的頭骨標本? Hyaenarctos sp. (鬣熊),這個標本來自河南新安縣的陳溝灣,被文章認為應(yīng)該歸入印度熊屬;另一塊左P4的標本來自杭州的一個中藥鋪,也被他歸入到? Hyaenarctos sp.,現(xiàn)在看來它應(yīng)該歸入Agriotherium(郊熊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