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五件”最早起源于河南省光山縣、羅山縣一帶,由于這些地區(qū)土地貧瘠,十年九旱,以致每年都有災民外出逃荒。在逃荒的過程中,為了避免乞討時的難堪,便采用了這種獨特的演唱方式。主要唱腔叫“四平腔”。

歷史沿革

明末清初時,逐漸傳入江、浙、皖一帶。其最初的傳人據(jù)說是洪、南、梅三姓。洪、南二姓不詳,惟梅氏尚能說明出處。梅氏弟子自稱“梅門”,其祖師爺名梅洪義。梅門四代以后,逐漸傳入溧水,并在溧水地區(qū)開門授徒。至解放初期,又下傳至第九代,解放后中斷?!按蛭寮笨梢砸蝗吮硌?,亦可三五人一組,結伴演唱。表演時,沒有舞臺,沒有現(xiàn)成的臺本,演員也不化妝,大多為即興發(fā)揮,或采用一人主唱,其他人幫腔的形式表演。主要唱腔叫“四平腔”。

主要特征

“打五件”的道具非常簡單,可以全部捆扎在一只高腳凳上,需要演出的時候,扛起來就可以出發(fā)。但又十分豐富,有大、小鑼、鼓、镲和勻板。在表演時,伴隨著各種樂器的烘托、渲染,能夠模擬故事發(fā)生時場景和氣氛,使觀眾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其次,它的演唱方式也十分靈活,演員不用化妝,不用劇本,完全依靠現(xiàn)編現(xiàn)演,有很強的針對性,往往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打五件”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它的演唱內(nèi)容也大都以反映客家文化習俗為主。因此,在不斷流動和廣泛傳唱的過程中,在有意與無意之間,起到了傳播和保存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

“打五件”來自民間,又扎根民間,演員與觀眾并沒有距離,演員即觀眾,觀眾亦可以成為演員。演唱內(nèi)容又大多是觀眾理解和熟悉的事情,有很強的互動性。尤其是“打地場”表演,說唐宋元明故事,演人間悲歡離合,鑼鼓敲擊急急如風,演員入戲如癡如醉,場面熱烈,氣氛活躍,使觀眾得到極大的滿足和享受。

重要價值

“打五件”歷史久遠,它完全來自民間,是老百姓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種謀生手段。因此,它的發(fā)生、發(fā)展已不僅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經(jīng)濟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產(chǎn)、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民族心理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同時,它還對黃梅戲、花鼓戲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對研究黃梅戲、花鼓戲的歷史同樣具有極高的價值。

“打五件”的演唱內(nèi)容廣泛而多樣,小到農(nóng)民起居、嫁娶,大到英雄末路、朝代更替等等都有所表現(xiàn)。尤其是所演唱的“見花開”,又大多以生活小事和日常起居為主,而這些恰恰保留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和民俗風情等方面的內(nèi)容,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和研究客家文化,也有利于保存和傳承客家文化。